页次: 1
听说现在新加坡特别感谢习主席,真的特别感谢。这本《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》也真好让人了解一下这个南洋小国。
散布在麻六甲海峽沿岸有一群相當複雜的民族在此交集,他們各自反映著東亞、南亞和東南亞的海洋式生活。歷史上,這片海域扮演人員、商品和思想流通重要的管道。今天其全球地位更為重要,這個漏斗狀的海峽區隔開大陸東南亞和其群島部分,承載將近全世界一半的海洋貨運。海峽的大部分長度太過寬敞,你無法同時看到兩側陸地,但是在其東端,新加坡海峽匯入南中國海,航道不到一英里寬。在這兒,靠近這個戰略要衝,我們今天稱之為「新加坡」的地方出現一個聚落。
海上東南亞不是因為作為各個國家交流互動的舞台而興起,而是成為世界性的商業交流中心。根據傳說,有位早期的訪客逃離爪哇,來到今天的新加坡島,他在名為淡馬錫(Temasek)的一處砂岸登陸,看到一隻黑首、紅身的奇獸,他認為牠是一頭「獅子」。他宣布將在此地建立一座城市,取名「新加普拉」(Singapura),名字源自梵語(Sanskrit),意即「獅子之城」。
淡馬錫/新加普拉這個貿易城市在十四世紀時就在島上、靠近麻六甲海峽最狹窄的小河口建立,隨後日漸繁榮。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所知不多,資料來源稀少,而歷史又與神話摻雜在一起;不過馬來人的口語相傳和考古學發現卻告訴我們若干事情。我們現在比起三十年前知道了更多故事,但是仍然不夠,很多事情仍屬猜測性質。
位於一個具有國際色彩、但馬來人占極大比例的海洋世界,現代的新加坡是如何變成華人占總人口四分之三的國家的?而這又代表什麼意義?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得先檢視中國,看看華人海外社群的獨特、以海洋為重的移民文化之原動力來自哪裡。這是人類史上規模最龐大、影響也最重大的海外移民之一,構成人員、物品、思想流通的引擎,不僅出入中國,也建立遍布東南亞各地、交互連結的社群網絡,而新加坡在其中形同神經突觸,被視為是「中華商業帝國的西方交流站」。
絕大部分向外移民的中國人最後都選擇到東南亞。中國人稱呼這片地區為「南洋」,連結起海洋空間和其邊陲。這個概念的商業性質重於政治或地理的意義,也適用於人民,即本地區的華裔,以及地方。離開中國時,移民帶走他們的文化,但通常都放下他們的政治歸屬。最後,華僑散布到更遠於南洋的世界各地。今天,全世界還有哪個地方的重要海港城市裡面沒有中國城的嗎?
下载这本《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: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,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》kindle版本,请点击这里
离线
页次: 1